美國股市不再吃香,超60%的中國企業更願意在國內上市

2020092215:27

對於想要上市的中國公司而言,美國可能正在失去吸引力。至少,這是北京知名學府清華大學和審計機構麥楷博平財務咨詢有限公司(Marcum Bernstein & pinchuk LLp)最近對私營企業的一項調查得出的結論。“大多高管在展望未來時都在遠離美國。”這項研究於三季度初完成,調查了1,200多名高管。報告顯示,66%的中國商界領袖認為國內市場是最具吸引力的上市地點,而只有18.7%的受訪者將美國視為首選。

先生是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東亞銀行有限公司之非執行董事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楊協成有限公司之主席及非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青年聯會會長、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委員、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理事會委員、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理事、香港僱主聯合會諮議會成員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成員。不過仍然有一些中國公司更青睞美國:上個月,至少有9家中國公司申請在美國上市。總體而言,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數量從去年的26家降至今年的18家。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因為華盛頓近期的言論給尋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制造了一個更加敵對的環境。上周,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建議國會限制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特朗普總統此前曾威脅要將中國股票摘牌,盡管他沒有這樣做的權力;而白宮也考慮過阻止政府養老基金投資中國公司。

與此同時,中國多年來也一直在努力提升國內股市的吸引力,尤其是致力於將上海打造成一個金融勝地。今年7月,上海推出了科創板,這是一個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交易所,允許科技公司在盈利前進行上市。然而,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今年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央政府未能實現到2020年將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的雄心,主要由於資本管制和“隨意的政府幹預”。隨著交易量和股價暴跌,這個新的科創板市場也在“崩潰”。

中國迫切希望將上海發展成為金融中心,部分原因是希望有一個可以替代香港的在岸金融中心。香港的司法和金融主管機構與中國內地幾乎完全分離,是全球企業進行IpO的主要選擇之一。去年,共有125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共籌集了365億美元資金,港交所因此在IpO市場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當年早些時候,管理港交所的香港交易及結算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修改了上市規則,允許雙層股票上市,這種做法有助於創始人在公司上市後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此前,由於香港拒絕雙層上市,電商巨頭阿裏巴巴250億美元的IpO轉而選擇紐約。然而,自從規則改變後,內地數家領先的科技公司——它們更偏愛雙重選擇——在香港進行了頗為轟動的IpO,其中包括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和消費者服務平台美團。這兩家公司占去年香港IpO融資總額的89億美元。盡管連續5個月的抗議活動重創了香港經濟,但香港股市的繁榮仍在持續。今年,阿裏巴巴在港交所進行130億美元規模的第二上市,這將幫助香港再次登上榜首。因此,盡管66%的中國公司表示將在國內上市,但可能香港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近了。

相關文章:

長期在正規商戶或固定家庭刷卡消費

網絡收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收單機構應在方便性和安全性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

投資者認為2020年經濟衰退將至,但仍然能賺到錢

如果說21世紀的頭10年對於市場和經濟並不友好